close
【數位】市場導向為什麼是台灣轉型的核心?
   
作者 : 林之晨 更新時間 : 2011/11/18 19:03:12
(2011-11-18)【創新策略】究竟為什麼說網路業是市場導向?台灣經濟整體氛圍都是製造業導向,這對整個產業甚至社會發展造成什麼盲點?
 
圖/neilalderney123@flickr

(Brain.com 2011-11-18)Google的執行董事長施密特(Eric Schmidt)上周旋風來台,在《天下雜誌》的安排下給了一個半小時的演講,接著與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進行了一場近1小時的對談。這場演講和會談的內容,是炒老梗還是炒新聞?施密特這時候來台灣做這件事,到底有什麼目的,大家已經有很多討論,我也就不再贅述。

今天我更想討論的是近日TechOrange專欄作者Jeremy Yuan貼出的文章──施密特真的想說的是:台灣軟體轉型應該要更積極?

文章中,Jeremy 說到:

老實說,我很驚訝,面對施密特,台灣這裡的對談者會是施振榮。在發展硬體品牌上,施先生絕對擁有相當崇高的開創性地位,但是面對新的網路世界,他承認臉書或是Google+其實更屬於他的孩子或孫子輩的產物。除了施先生之外,台灣沒有其他可以和施密特談網路發展的人嗎?

 
不談施先生當天的回應,我其實懷疑,台灣媒體有沒有對網路業分析的能力?

沒錯,從我回來台灣一年半,我發現台灣最嚴重的問題,是產業、創投、媒體和社會的「數位落差」──大多數人對網路業無法理解、無法分析、無法化為己用的程度,已經到了讓人擔心的程度。

不,網路不是科技的延伸
由於台灣在硬體的強勢,於是有一種氛圍,讓大家方便的把網路想像成,自己製造的科技產品的延伸,所以施振榮只要專心做電腦,至於Facebook、Google+,留給他的兒子、孫子去用就可以了。但這種邏輯的謬誤,就像建設公司把新光三越視為是大樓的延伸,水泥公司把公路交通視為是高速公路的延伸一樣,從根本,就搞錯了產業的分別。

網路不是馬,它是一台車子
但網路究竟是什麼,它其實很難比喻。就像福特汽車的Henry Ford當初無法向只懂騎馬的消費者說明車子是什麼一樣。網路對大多數人而言,是前所未見的東西。網路是媒體、也是通路,它是工廠、但也是市場,是生產者聚集的地方、卻也是消費者聚集的地方。它是溝通工具、卻也是交易工具。它讓你接受資訊,卻也讓你發布資訊。它讓你銷售,卻也能做客服。它是什麼?是人類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東西──網路,它就是網路。

消費版塊的快速位移
更重要的是,網路開始普及的16年來,越來越多消費者不再「騎馬」了,他們越來越依賴「網路」這台車子,從新聞、資訊來源、溝通工具、購買行為、甚至是社交行為、個人品牌,通通一個個被搬上了網路。於是種種「馬產業」,一個個開始下滑。他們不是不想掙扎,但很可惜的,把馬做成「馬車」,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
不懂市場
但更深究原因,我認為是幾十年來,台灣的產業,包括媒體,長久處在「產銷分工」的架構下。大家太習慣有外國客戶來跟我們說「消費者」要的是什麼,太習慣只要做到規格比別人好,價錢比別人平,產品就會賣的簡單邏輯。至於到底是哪些消費者在買我們的產品、買了之後做什麼用、用了多久、以後還會不會買、會不會跟他的朋友推薦,好像不干我們的事情一樣。

問題是,這些種種對消費市場、消費心理的理解、解構、重組、利用、優化,正是網路產業的核心,也是網路公司賴以生存,甚至是決定勝敗的關鍵。說穿了,網路業根本不是科技業,網路業是利用科技去探索消費者內心的渴望,再推出產品、服務去滿足這些渴望的消費行業。Twitter就是最好的例子,從純粹的角度,它一點也不「創新」,一點「技術門檻」也沒有,但因為它滿足了消費者追蹤名人的渴望,因此得到了全球2億用戶的熱烈使用。

所以如果你用製造業的腦袋,整天只想著規格、產能、良率、成本…,怎麼可能有辦法理解網路?我們可以聊再多軟體、聊再多App經濟圈,但直到大多數科技人、媒體朋友,能夠換到「市場導向」的軌道前,這些對話大概也不太有意義。

老話一句:別再悶著頭做產品了,在那之前,先好好去了解消費者想要的,到底是什麼吧!(本文轉載自Mr. Jamie 看網路與創投──台灣真正需要的轉型:製造導向→市場導向


 

 


明出處「動腦網站www.brain.com.tw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